(文:北京夷安君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宏亮博士)
在不少企业里,员工主动填报企业或项目风险信息的情况并不常见,这背后藏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,既和文化、管理模式有关,也涉及员工个人的想法和企业制度的设计。
从文化和观念来看,传统的 “报喜不报忧” 思维影响不小。中国文化向来看重 “以和为贵”,大家总想着避免冲突,员工要是上报风险,心里难免打鼓,怕被当成 “制造麻烦” 的人,或是被认为在质疑领导的决策,这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可没好处。而且有些管理层也更爱听好消息,对风险信息没那么重视,这也让员工更不敢轻易开口。另外,责任规避心理也很普遍,如果企业里没有容错的氛围,员工会担心主动填报风险后,反而要自己承担责任,比如被追责或者增加额外的工作,所以干脆选择 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。
管理机制上的缺陷也让员工缺乏上报的动力。有些企业的风险上报流程又复杂又耗时,员工花了力气上报后,却看不到后续的改进措施,风险要么被忽视,要么没得到处理。这种没有闭环的管理让员工觉得 “上报了也没用”,自然就没了积极性。而且很多企业更习惯惩罚错误,却很少奖励提前预警风险的行为,风险登记和绩效考核也不挂钩,员工觉得这事儿不仅没好处,还可能 “自找麻烦”,也就不愿主动做了。加上部分企业层级太多,信息传递不顺畅,基层员工总觉得 “高层听不到自己的意见”,索性就把风险信息藏了起来。
展开剩余40%员工个人在风险和利益之间的权衡也是重要原因。大家都很在意自己的职业安全,要是上报风险,可能会暴露自己或团队工作中的问题,影响晋升机会,还可能破坏人际关系。比如指出项目风险,很容易被认为是在质疑上级的决策,这谁也不想冒这个险。还有些员工因为没接受过专业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培训,根本分不清哪些信息该上报,也不知道该怎么描述风险,自然就没法主动登记填报了。
组织结构和权力关系也带来了不少阻碍。在一些高度集权的企业里,决策权都集中在高层,基层员工觉得上报风险的渠道不畅通,自己的意见很难被重视,也就懒得费劲儿了。另外,部门之间的壁垒也让人头疼,很多风险需要多个部门一起处理,但要是责任划分不清楚,大家就会互相 “踢皮球”,谁也不愿主动登记填报。
外部环境的压力也让员工难以主动上报风险。市场竞争激烈,企业都在追求短期业绩目标,比如项目要按时交付、利润要增长,在这种驱动下,企业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忽视风险防控,员工也会迫于压力,先把项目推进了再说,问题只能往后放。还有些行业,像金融、数据安全领域,合规要求很严格,但如果企业没有提供配套的支持,员工会担心流程太复杂,合规成本太高,也就选择隐瞒风险了。
发布于:北京市盛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